2014-4-25 13:32
sinta
公義終站》(Fruitvale Station) 日常謀殺事件 碎料?
據說沒有紐約地鐵那麼醜陋的加州三藩市地鐵,於2008年除夕夜過後不久,即是2009年還在蹣跚起步不足一小時,22歲Oscar Grant(飾演的演員叫米高佐敦,中間有個middle name是B.,演得實在好)和其家人及朋友在慶祝新年倒數後回家途中,在地鐵車上內因遇到在監獄內的死對頭而毆鬥,被白人警察拉下車,不停地出言侮辱和威嚇,並把他及其朋友都用力壓在地上,混亂中槍聲一響……
反映種族問題
《公義終站》是黑人導演賴恩古格勒(Ryan Coogler)第一部作品。鏡頭幾乎從來沒有在主角奧斯卡格蘭身上移開過,追蹤似地跟着他走到那裏做到那裏,到最後發現原來美國黑人青年是沒有出路的,只有等死。雖然電影刻意跟大部份這類改編自真人真事的作品般把故事說得非常「日常」,實際上在緊貼的鏡頭中感到導演有點焦躁。電影的英文名字索性便叫《Fruitvale Station》,那正是事件發生的車站。
自從我懂得看新聞節目後,這類白人警察沒人性地對待黑人疑犯的事件,每隔一段日子總在出現,其他沒有這麼鬧得大的事件大概無日無之,這反映了類似的人性問題,和種族問題,已是家常便飯的小菜。我當然最後也不齒那些白人警察的行為,實際上倒是沒有太大的撼動。看過前陣子的那本《路西法效應》的書,對於人性的某些動物本能性格已有所了解,只要你穿上不同的衣服,你在路上的行為和說話的方法便跟其他人不同,我覺得這已經不是種族問題,而是人的本性就是如此。這也不涉及公義與否的行為,因為公義本來便是人類製造出來的消費品。
以日常生活的鏡頭來捕捉主角,好的地方是能夠客觀看清這個人是怎樣,壞處因為沒有內心獨白,一切都變成了很表面。我甚至懷疑這部電影的所謂客觀性。首先它已經有了立場,片首那段真正的紀錄片便說明一切。其次是編導似乎也不想把故事單單當為種族問題電影,而將之擴大為人類的普遍現象。
離香港這麼遠又是幾年前的事我怎會去關心,所以不知道影片的真實性有多少。看似無謂的一些場面,例如在超級市場遇到一個不懂得煎魚的白人女性,主角奧斯卡竟然打電話給祖母,教女人如何煮好這道佳餚;母親探監時兩人正在說話,這時一個白種賤人來到跟主角奧斯卡口角,還差點動武……這些伏筆原來全在那一晚,那個車廂內突然而成的事件,編導在企圖將這事件列入人類的某種難以逃避的宿命,的確令整部片的寓意擴大,卻硬生生地把社會的問題,和人性的問題減弱了。本來這件事便是這樣巧合嗎?
美國多麼虛偽
不論真或假,這種巧合能夠多次發生同樣的結果,證明它有其不巧合的地方,那便是人性的荒謬。而這正好說明了現在國內那些狗屎法律專家說普選要依據法律,擺明法律也者,是人們自己製造出來的,公義也如此。我堅持只有民主自由的社會才能有機會接近真正公義的法律。
我看過國內的一些網頁,又拿這件事來證明所謂自由民主的美國是多麼虛偽,對呀!資本主義根本便是虛偽的競賽。這些網頁作者都是盲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中國連揭露這些都不被允許。
電影本身並沒有突破這個類型的一些公式,卻是這些公式的示範拍攝方法,細膩真致感人。也許,我們都要間中看一看這類電影,好讓頭腦也有時稍為清晰!
[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40425/large/25ec9p1.jpg[/img]
■自我懂得看新聞節目後,這類白人警察沒人性地對待黑人疑犯的事件,每隔一段日子總在出現。
來源:蘋果日報網站